垃圾是錯放的資源。據(jù)有關(guān)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,每人每天大概會制造1.2kg垃圾。而這些垃圾中,大約有30%是可回收的,如果能很好的將這些垃圾進行回收處理,將減少60%的垃圾數(shù)量,也將減輕對環(huán)境的污染。因此,垃圾的分類是一項重要且必須的過程。但是就目前的社會環(huán)境來看,如果將這項任務分配到每家每戶,難度極大。
2019年7月,上海出臺了“史上最嚴”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,成為全國第一個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。三年過去了,尚未達到事先的目標預期,但是作用也十分明顯。對于個人和家庭而言,想要精準的進行分類,會耗費大量時間。
傳統(tǒng)的垃圾分揀是通過將垃圾集中運輸至分揀站,分揀站利用設備和人力進行篩選,但這個分揀系統(tǒng)并沒有使用到AI,而是依靠材料的物理屬性將其分開。例如,把玻璃打碎成小塊,然后篩選和收集。硬紙板既硬又輕,可以在一系列機械凸輪圓盤上滑動,而其他密度更大的材料則會落入圓盤之間。利用磁力可將含鐵金屬與其他材料分離;使用大型渦流也可以在鋁等非鐵金屬物品中感應磁性。并且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顯,會有很大的遺漏。
而AI將彌補這一缺點,提升分揀精度。利用計算機視覺的識別技術(shù)、機器學習和機器人識別和分揀回收材料,我們可以提高自動分揀機的準確性,減少人工干預的需要,并提高整體回收率。理論上,AI可以完全基于圖像分析識別,以接近100%的準確率從混合材料流中回收所有可回收物。人工智能分揀系統(tǒng)只要能看到物品,就可以準確地對其進行分揀。隨著AI算法的不斷學習,未來,AI系統(tǒng)還可以按材料組合和原始用途進行分揀,將食品級材料與盛放家用清潔劑的容器分離,將被食品垃圾污染的紙張與干凈的紙張分離。屆時,垃圾分揀的回收率將進一步提升。
慧視光電自研的國產(chǎn)圖像處理板正是這樣一種搭載了AI算法的具備目標識別功能的板卡,可以實現(xiàn)對傳送帶上的垃圾進行實時識別,還可以根據(jù)企業(yè)遇到的具體難點進行定制。